粳稻灌区田间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
发布时间:2021-11-11 10:36:54任务来源:
技术领域:农村水利
技术来源:国家计划。“大型灌区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为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院为课题主持单位。课题在东北、华北、南方河网三个片区开展了试验研究。粳稻灌区田间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技术成果仅为东北片区的技术成果。
技术原理
针对灌区渠道工程老化、冻胀破坏严重,格田碎片化,田间用水浪费等问题,将渠道节水、沟道生态化、标准化田间工程、田间节水、灌区用水管理等技术有机结合,构建水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实现输水渠道装配化、排水沟道生态化、田间工程标准化、灌区管理信息化。渠道采用装配化技术,性能指标C50、F300,使用寿命达30年以上;沟道采用生态透水砖等材料,提升沟道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宜生性环境;提出0.5~1h㎡大格田技术,满足“适度规模化、全程机械化、高度集约化”现代灌区发展的新需求;田间采用控制灌溉及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亩均减少用水量100m³以上;建立灌区用水管理系统,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提高灌区运行与管理能力。
技术特色
该技术是将渠系工程与田间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标准化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为现代灌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输水渠道装配技术。采用工厂预制生产的定型装配式输水渠道、满足寒冷地区的输配水工程防渗、防冻胀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渗漏严重及渠系水利用率低等问题。(2)排水沟道生态技术。综合考虑材料学、生态学、景观学及冻胀性的要求,提出生态型材料与优化断面结构相结合,满足寒冷地区沟道排水要求,改善沟道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宜生性环境。(3)田间标准化工程技术。针对灌区田块碎片化、土地平整精度差、灌水和机械化作业效率低的现状,提出农机作业效率高、节约土地用、灌水均匀度高的田间标准化工程。(4)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将水分与肥料有机结合,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和增加产量。提出控制灌溉条件下水肥高产栽培技术,确定分段施肥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花肥=4.5∶2∶1.5∶2。根据综合抗旱力指数和相对产量提出各积温带生产上主栽审定的水稻品种,粮食增产5%以上,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5)灌区用水管理技术。针对用水户和管理者开放不同的平台,满足实际需求。
技术指标
(1)平均亩节水达到100m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到1.84kg/m³。(2)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51以上。(3)土地利用率提高1%以上。(4)改善灌区管理人员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应用范围及前景
适用于水田灌区的新建、改建与扩建、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典型应用案例: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示范面积1.05万亩。2018年6月起,“粳稻灌区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在和平灌区进行了应用,采用该技术后,亩节水 100㎡、增产 5%以上,水分生产效率提高 15%以上; 研发的输配水渠系工程预制混凝土矩形渠及相关的产品,提高了末级渠道的输配水效率,减少占地面积; 标准化格田后土地利用率提高3%以上。该技术实现了灌溉渠道、排水沟道、渠系建筑物以及耕作道路等高标准综合配套,为灌区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联系我们
黄彦
13836004072/0451-86689253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