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底栖生态修复系统
发布时间:2019-04-29 11:01:12任务来源:
技术领域:水环境与水生态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技术原理
底栖生态修复系统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相结合的修复系统。在流速缓慢且水深超过1.5m的河流河床上,加入吸附剂、砂子,并种植沉水植物。覆盖砂子以阻隔底泥,控制底泥中N、P等营养盐及有机污染物的释放,同时吸附剂吸附底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种上沉水植物进一步吸收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并且植物修复还兼具景观效果,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最终达到阻隔和减少河底淤泥,改善底栖生态系统的目的。
技术特色
原位阻隔并减少底泥中氮磷营养物质、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系统中结构装置简单,便于管理和更换;能够延长污染物与净化介质的接触时间,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
技术指标
底栖生态修复系统纵向结构由下到上逐层叠加,包括:包裹着吸附剂和砂子混合物的土工布垫层;填充层;土工格栅层;沉水植物层位于上覆水面以下。吸附剂是活性炭。土工布垫规格为1m×1m×0.2m,边缘绑有可充气的聚丙烯球,悬浮在上覆水中。填充层由均匀铺设在土工布垫上方的砂子构成,厚度为0.3m。土工格栅层为田字格形状,土工格栅高度为0.3m,田字格规格为0.1m×0.1m,田字格中间种植沉水植物;形状为短腿桌状,桌腿尖锐,便于插入在填充层内部且上方冒出填充层10cm。沉水植物种植在填充层,金鱼藻、虾藻、黑藻、狐尾藻、狸藻、轮藻、茨藻、眼子菜或苦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应用范围及前景
可广泛应用于城镇、乡村等河道底泥治理、湿地、塘等地表水底泥污染治理、原位底泥修复等领域。
底泥的原位阻隔和底栖生态改良的技术系统,它集成了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植物技术等多项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通过控制内源污染释放转移、水体水质还清、植物控制和底泥原位阻隔、底栖生态改良和修复,进而达到减少底泥、水体还清、持续长效的目的。
典型应用案例:
池州市白沙湿地退塘还湖生态修复工程、塘西河再生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河北玉田县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
联系我们
阚凤玲
18910266146/010-62670766
中科绿洲(北京)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