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城市河网动力调控水环境提升技术
发布时间:2021-11-08 10:25:52任务来源:
技术领域:水环境与水生态
技术来源:国家计划,省部计划,自主研发。发明名称:一种用于预测河道水体透明度的原位清水置换方法(ZL201710304996.9);发明名称:一种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量建模调控方法(ZL201710131699.9)。
技术原理
城市河网水环境提升理论以“控源截污、河道整治、水系连通、动力调控、强化净化、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相关措施及相互关联的时序支撑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流域、区域、城市水系空间格局,兼顾防洪排涝,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成片治理,一城一策。合理利用优质水资源与相关水利工程,以水文-水动力-水质精细化数学模型为驱动,通过水利工程合理布控与调度优化,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利用物联感知的水文-水动力参数、水质指标、视频等监控网络,基于大数据、云平台、远程工控技术,形成城市河网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治理联控联调的模型云服务平台,构建城区河网活水畅流和水环境提升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技术特色
(1)首创城市河网水环境提升理论与成套技术体系。确定了动力调控阈值,揭示了水动力与水质响应关系,形成了以水系连通、水动力调控为核心的治理理论与技术体系。(2)污染源解析与动态调控技术,揭示了城市产流产污时空变化规律,量化入河负荷来源与分布,便于动态调控。(3)河道分级建模,双向嵌套,适应流域-区域-城镇不同空间尺度,扩展透明度指标模拟功能。(4)利用物联网与云平台技术,构建了基于数学模型-决策系统-信息化工程数据智能互馈技术的联控联调平台。
技术指标
(1)多尺度城市河网水文-水动力-水质耦合嵌套模型。模型精度:太湖区模型达到4级构模精度,城市活水模型达到6级;计算误差:河网水位(H)、流速(V)、流量(Q)模拟精度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水位绝对误差小于2cm;水质参数透明度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内。(2)联控联调系统对城市河网水动力、水质指标预见期可达3d;预报甲等水平;水位调控精度达到厘米级。(3)平原河网区人工造成水位差超过20cm;河网水体流动性提高10%以上,流速大于0.1m/s的河道占比高于50%,不考虑断头浜条件下,实现100%全城活水;城区水质指标提高一个等级以上。
应用范围及前景
适用于平原城市河网动力调控水环境提升工程。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上海、江苏等省市水环境治理实践,对于珠三角、京津冀等平原地区水环境改善也有参考价值。该成果被上海、江苏等省市的行业主管部门应用。成功解决了杭州G20核心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区域等城市水环境治理难题,城市河网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Ⅳ类,部分区域水体透明度提升至1m以上,并在全国多个城市成功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有力支撑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及政府决策。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长三角地区城市河网水环境提升技术与应用”,2018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城市河网水环境提升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典型应用案例:案例1:苏州市水利局项目。2013年至今,整体技术体系应用于苏州古城区(面积14k㎡)河道水质提升行动计划。90%以上河道由劣Ⅴ类提升到Ⅲ~Ⅳ类,由滞流变为自流流速达0.1m/s以上。透明度预测模型技术应用于苏州市主城区(面积100k㎡),提出并论证清水工程规模及效果,被苏州清水工程-生态净水工程采纳。案例2:浙江省水利厅五水共治办公室项目。2015—2016年,成果技术应用于杭州G20峰会区域水质保障(面积22.3k㎡),全部河道由劣Ⅴ类提升到Ⅲ~Ⅳ类,透明度1m以上。案例3:常熟市水利局项目。2015年至今,应用于常熟市城区畅流活水工程(面积60k㎡)。统筹兼顾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提升。全城除个别断头浜,其余140多条河道均能活水,消除黑臭,防洪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案例4:上海市水务局项目。2015年至今,应用于上海市中心城区水功能区水质提升(面积360k㎡)。提出了增流提质方案,水环境容量增加50%,流动性增加30%。案例5:常州市水利局项目。2017年至今,应用于常州市主城区畅流活水工程(面积179.2k㎡)。新建四座控导工程,形成三级梯级水位,提升河网流动性,改善城区水环境。案例6:上海市青浦区水务局。应用于2018年首届进博会区域水质提升工程(面积12k㎡)。原创装配式活动溢流堰,形成三级水位,促进水体持续流动,提升河网水质,进博会区域全部河道,由原来Ⅴ~劣Ⅴ类提升至Ⅲ~Ⅳ类,透明度提升至1m以上,核心区1.5m以上。
联系我们
范子武
13951800961/025-8582823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