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资源化及生态护坡构建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13 15:49:59任务来源:计划外项目
技术领域:水环境与水生态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技术简介
该成果利用生态絮凝剂对河(渠)道淤泥进行快速脱水,并通过复合环保材料对淤泥进行快速固结稳定,通过化学改性改变淤(污)泥微观结构和生态性能,将废弃淤(污)泥再生成植生土,通过对现有护坡材料和护坡结构进行优化,从多维度综合提高新型生态护坡的稳定性。可解决河道底泥污染及处置问题,同时也可消纳大量淤泥和工业废料等无用资源。适用于疏浚污染底泥资源化利用。
主要性能指标
(1)消纳淤泥量 1.5吨/平方米~3.0吨/平方米;(2)处理后淤泥 pH6.8~7.5;(3)重金属浸出浓度Cd≤1毫克/升,Cu≤100毫克/升,Cr≤毫克/升,Pb≤5毫克/升,Zn≤100毫克/升; (4)淤泥形成坡面,抗冲刷流速≥5米/秒,安全稳定系数≥1.20,满足护坡安全稳定;(5)植物覆盖率≥80%,平均根系深度≥20厘米,保存率≥85%,物种2~3种,植被损坏程度≤0.3%;(6)护面草本植物生长良好,生态系统融合。
技术特色
可用于消纳大量淤泥和工业废料,稳定边坡,绿化环境,改善河湖周边生态面貌,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推广情况
已在江苏省南通西苏界河、常州武进神童浜、苏州七浦塘等地应用,可将疏浚污染底泥进行再生资源化利用,解决河道底泥处置问题。
典型案例
案例1:在江苏省南通西苏界河应用,利用固化材料对淤泥进行固化后试件抗压强度最大达到11兆帕,抗渗性能小于10~6厘米/秒,具有一定抗冻融性能。较传统浆砌石护坡技术进行对比,大幅降低了成本。案例2:在常州武进神童浜应用,利用前期河道的清淤底泥进行相关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联系我们
负责人:祝建中
/ 13739186298
河海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