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机理与演变预测
发布时间:2023-11-21 13:36:46任务来源:
技术领域:水环境与水生态
技术来源:中国水利学会成果评价
技术简介
成果在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归因与演变趋势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要性能指标
技术特色
1.系统回答了海河平原区深厚包气带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运动速率、入渗补给地下水通量和地表水影响机制等关键问题,首次研发了承压含水层非线性压缩释水数值模型与InSAR遥感观测评价方法,揭示了包气带持续增厚,大规模地面沉降导致的水资源衰减规律和地下水储量永久性损失。 2.解析了海河山丘区植被修复水分截留与蒸散发消耗规律,提出了亲水性和斥水性土壤相统一的降水入渗模型,发现了土石二元介质“暂时饱和区”和“裂隙优先流”的形成机制,揭示了大气-植被-土壤-岩石水分界面传输机理、通量规律及对山丘区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3.系统解析了降水、蒸散发、植被修复、梯田建设、水体面积、农田耕作、城市化、地下水位等要素的时空变化,揭示了各要素对过去60年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的影响机制与定量贡献,突破了传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认知局限。 4.自主研发了适应强人类活动影响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和水资源评价方法,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下水位等影响水资源演变的未来场景,预测了海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趋势与衰减极限,实现了从单一情景预估到综合场景推演的跨越。
推广情况
成果已系统应用于海河流域第三次水资源评价、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论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与管理等重大工程实践,直接推动了重大政策实施和工程规划管理完善,系统支撑了海河流域水安全保障实践。成果实用性强,应用效果显著,推广前景广阔。
典型案例
联系我们
负责人:王庆明
13810024452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水利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咨询中心
,